去毛刺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,当时日本开始研制用于汽车刹车鼓、汽缸体等大中型铸件的专用自动去毛刺机。1953年,日本多家厂家开始研制这种设备,但由于对零件的适应性差和价格昂贵,未能得到广泛推广1。在理论研究方面,1958年,日本京都大学的奥岛教授发表了关于切削过程中毛刺现象的论文,对毛刺的产生和分类进行了论述1。1959年,宇都宫大学的隈部教授研究了使用振动切削减少毛刺的方法1。1967年,静岗大学的财满教授研究了铝合金板钻孔形成的毛刺问题1。同年,美国的R.威廉提出了挤压珩磨去毛刺技术,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。1971年,日本综合铸件中心研制了数控式砂带磨削装置,可以去除任意形状铸件的毛刺。
进入21世纪,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,去毛刺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。20世纪90年代,日本研发了超低温毛刺处理机,这种设备利用液态氮在超低温状态下冷冻产品,并通过特殊旋转喷射塑胶粒去除微细毛边。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塑胶产品,还可以处理部分金属产品如铝、锌、钛等2。此外,自动去毛刺机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,结合了机器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,提高了去毛刺的精度和效率。
现代去毛刺机技术结合了机械、微电子、计算机、自动控制、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,广泛应用于精密钣金制造、航天核电、医疗器具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3。去毛刺机的结构简单,占用空间少,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厚度的工件,具有高效、精准的特点。
综上所述,去毛刺机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动到自动、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发展过程,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,满足了现代工业对高效、精准加工的需求。